赴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等乡村旅游
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周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县威远镇小庄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水平,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步伐,10月28日至11月1日, 由土族故土园景区管委会、威远镇政府及小庄村民代表共12人组成的考察团,赴陕西省富平县和仙坊、泾阳县伏茶小镇、礼泉县袁家村、兴平市马嵬驿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考察团就上述旅游区先进的规划思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经营模式、管理经验、特色亮点等方面进行了学习,通过实地查看、亲身体验等方式,对当地旅游区的发展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陕西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有着科学完善的理念体系、色彩鲜明地域特点、成熟实用的经营模式,特别是依靠关中文化,发展本土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礼泉县袁家村的创新理念,兴平市马嵬驿独到的民俗文化体验模式等对我县开发建设小庄民俗文化旅游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许多新的感悟和启示。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旅游区基本情况
1.礼泉县袁家村基本情况
袁家村坐落在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九嵕山下。近几年,袁家村朝着环保、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转变,大力开发无烟工业旅游业,创建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以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为主流,集饮食、休闲、购物、体验、住宿、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重现了童济公、五丰堂、永泰和、同顺堂、五味斋、影艺堂、天一阁、卢记豆腐等传统特色老店,突出了民俗文化,营造了关中文化氛围。
泾阳县伏茶小镇基本情况
茯茶小镇整体位于泾河新城县东路与高泾中路西北角,占地约1300亩,投资约30亿元。以泾阳茯茶文化为依托,打造茯茶产业园,旨在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及旅游开发,建成后将成为集茯茶生产研发、文化衍生品研发、旅游体验和城乡统筹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3.兴平市马嵬驿基本情况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位于陕西省兴平市马嵬办事处李家坡村,占地233亩,地处杨贵妃墓--黄山宫景区向西1公里处。旅游区主要包括驿站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展示区、民族小吃文化街、垂钓区、家禽生态养殖区、百果林采摘园等八大功能区,是马嵬历史、社会、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园区建筑错落有致、古朴素雅;环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水瀑布、雕塑小品、亭台楼阁、石雕碑刻等景观坐落其中;建成民俗作坊街、民俗小吃街、民俗文化展示街、大唐文化街4条民居古街;配套马嵬驿文化广场、百果园、雕塑艺术馆、驿栅城、珍禽园、茶楼、戏楼、农具展示馆、城门楼观景台、娱乐园、祈福殿12处景点,是一个集古驿站文化展示、原生态餐饮、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新概念文化体验园。
富平县和仙坊基本情况
富平县和仙坊民俗文化村,也是一处参照袁家村模式修建的集天下美食、主题公园、跑马场、作坊街和游乐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村,小吃街以关中建筑风格为主体,参照水街形式修建,百余家小吃店已开门迎客,初具规模,但跑马场、作坊街、茶楼、梦文化主题公园仍在建设中,其总体规模、建筑特色、文化挖掘与袁家村、马嵬驿相比,稍逊一筹。
二、当地旅游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上述旅游区既不是名胜古迹,也不是知名文化遗存,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村落、山庄和河流,但经过文化内涵注入,地域特色凸显,文化氛围营造,本土旅游产品开发,使之“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周边地区有名的乡村旅游景点,特别是袁家村和马嵬驿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标志和典范。成功的背后,当地政府、旅游区经营者和当地群众许多做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是激发群众力量,落实机制保障。从袁家村的成功开发到和仙坊的蓬勃兴起,关键因素很多,但两点主要因素不容忽视:当地群众的明确认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袁家村的集体经营,群众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和自发建设;马嵬驿的整体经营,群众自觉参与景区服务管理;和仙坊群众主动配合,全力参与开发建设。正因为有了当地群众的思想认同和广泛参与,最终形成了旅游区开发建设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力量保障。
二是引导能人带动,确立先进理念。近年来,袁家村在郭裕禄等一班人的带领下,走转型发展之路,首开先河,开始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具有袁家村独有特色的发展路子。马嵬驿采取整体开发经营模式,年轻有为的王总是马嵬驿开发建设的“灵魂人物”,是开发建设的“总舵手”,对于开发乡村民俗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对市场有着准确的定位和判断,对经营管理有“硬招”和“铁拳”,对景区建设既有宏伟的发展蓝图,又有着细微的视角和精细的设计,使马嵬驿一个普通的村子焕发出了诱人的魅力。正是在当地政府的发现培育和号召引领下,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确定先进的发展理念,示范带动群众走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道路。
三是整合资源优势,突出本土文化。综合分析考察景区的开发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点:融合历史文化,依靠本土文化,关注民俗风情,通过把握市场需求,整合所有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统筹集中展示体验。以袁家村和马嵬驿为例,可以看到当地在开发建设中始终紧扣关中文化,凸显本土特色,关中地区的饮食小吃、街区风貌、农家住宿、工艺产品、文化体验、服饰衣着、语言戏曲等元素主题,都紧扣原汁原味和历史重现,引发游客产生历史穿越感和乡愁情节。特别是通过展示关中人民劳动生活中的土炕纺线、毛驴拉磨、油坊榨油、醋坊酿醋、酒坊酿酒等民俗场景,让本土文化的味道贯穿景区,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化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四是准确定位市场,强化经营管理。市场的容量决定市场的定位,研究市场就是定位发展方向。景区主要功能以关中传统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为主体,以开放式、体验式、参与式为主要形式,准确把握了当前人们节假日渴望在周边短距旅游的心态和发展趋势,因而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景区管理上,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景区工作人员、从业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很高,没有招揽式的宣传,没有职业化的微笑,一切都是在不经意间、放松的环境下消费和体验,如田园生活一般。景区对于商铺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纪律、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类似“霸王式”的硬性指标,如果有商家在经营中不能达到质量指标和考核标准,将采取“淘汰出局”的办法“一票否决”,坚决保证景区服务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五是注重品牌内涵,营造文化氛围。“细节决定成败”。开发本土乡村民俗文化主题旅游,从这几个景区来看,比较成功的应该算袁家村、马嵬驿。分析其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应该是他们都注重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突出本土独特文化元素,在细节设计和精工打造上下足了功夫。景区内精心布置的碌碡、磨台、牛车、石器、原木门窗和器具、辣椒串、谷穗、玉米垛等农村生活物件,无一不是精心构思的;屋子的陈设基本参照明清时期的风格特色,从窗棂、墙裙、灶台、桌椅、门牌、招牌、土炕等处处突出原生态和本真面貌;庭院内的藏酒窑洞、石阶、修竹、楼子、照碑等景观布置皆有新意,散发出农家恬淡闲适的自然风情。景区内,建筑物随形而修,据势而建,错落有致,搭配和谐,家家相似而绝不雷同,屋屋有文章却各有韵味,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和厚重淳朴的民俗文化氛围将平凡的村落最终打造成了魅力独具的文化生态景区。
三、学习考察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对发展乡村文化主题旅游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建设小庄村民俗文化旅游进一步坚定了信心,从思想上有了更多的收获和启示。
一是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是根本基础。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旅游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和“品牌产业”,有着巨大和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在考察期间,小庄村的村民代表通过亲身感受,对袁家村等村落的发展赞叹不已,感触很深,对发展本村旅游开发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信心也更为坚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向当地干部群众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与前景,消除各种思想疑虑,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坚持把旅游区开发建设作为当地扶贫开发、致富脱贫的首位支柱产业,把支持旅游的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精心培育,统筹规划,合力攻坚,举全县之力快速推进。
二是政府支持、能人带动是力量支撑。在陕西省许多地方,旅游产业是首位支柱产业,当地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打造了许多知名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这些旅游区的成功经验,“两种力量”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从外部力量来看,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包抓包管旅游发展,不断强化充实旅游产业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各级各部门在旅游区建设管理、资金扶持、力量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在景区项目审批、宣传推介、安全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可以说,没有当地政府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袁家村、马嵬驿等旅游区现在的成功。从旅游区发展的内在力量来看,袁家村的郭裕禄、马嵬驿的王总等都是旅游区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强大引擎。没有一帮能人和优秀人才,只凭村民的自发热情是不够的。从这个现象来看,政府必须通过发现培育一大批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和团体来建设、经营、发展旅游区,激发内生动力,激活造血能力,增强引领力量,提高建设水平,形成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发展的科学模式,才能让旅游区发展既有顶层设计、理念支撑,又有充足力量、资金保障,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三是突出特色、本土开发是核心关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土的才是最具特色的。开发乡村文化民俗旅游,不能简单追求高、大、上的现代风格,要再现淳朴、原始、本真的生活文化。从袁家村到马嵬驿,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绿地园林,只是尽量将村民在上个世纪乃至以前真实的生活劳动场景、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产品、文化艺术成果、民居院落建筑集中概括展示。通过他们的实践也证明了,越是古老的、原生态的、本土的文化,越容易吸引游客。一条古老的街道、一个遥远的村落、一碗老味的醪糟、一张原木的桌子就已经将游客带回到遥远的过去,记忆和乡愁让许多游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因此,我们开发乡村旅游,核心关键之处是要挖掘吃透本土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紧贴本土元素,突出文化体验,将精力集中在文化渗透上。要以突出体验本土文化生活为主,以突出领略当地民俗风情为基础,以突出体会原生态和真实面貌为基调,在饮食小吃、家具物件、街区院落、氛围营造、产品展示等方面,竭力挖掘土族文化,将旅游点打造成为本地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还要充分发挥现有地形和建筑优势,按照“依地形、控内涵、有创新、原生态”的思路,依山建山,有沟建沟,平地建场,顺其自然,着力突出黄土高原苍凉粗犷的地域文化特色,只有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形象高度融合、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打动游客,取得成功。
四是集约经营、精细管理是重要保障。事实证明,只有坚持通盘考虑和一体化集约经营、精细化规范管理,旅游区才能持久健康发展。袁家村和马嵬驿等旅游区之所以能收获今天的成功,还有一个“法宝”就是严把服务质量关,始终把饮食产品品质、旅游产品质量和诚实守信放在第一位,用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我们建设小庄民俗文化旅游中,必须制定创新超前的运营机制,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在品质上严把质量关,在服务上提升水平,以此保障景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对我县建设小庄村开发思路和措施的建议
袁家村、马嵬驿等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合力推进,努力把这篇发展经济、富民强县的文章做好。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工作的基础。目前,村民认识程度和配合力度还不够到位,直接影响了开发建设的进度和速度。威远镇应及时组织召开村民考察学习报告会,印发考察宣传资料,让村民代表以事实和成果“现身说法”,引导当地村民积极配合拆迁和安置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动。管委会要继续组织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周边旅游区学习考察,以此开拓眼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宣传带动更多群众增强思想认同,从而形成工作合力,为开发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县电视台要及时采写反映旅游区开发建设进度的稿件,并转播一批反映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成功典型的稿件,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区开发建设,营造全县上下关心支持旅游区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要科学合理调整规划。结合考察学习收获,依照现有地形,创新思路,提出原生态的、有深刻内涵的规划意见,确保规划定位准确、贴近实际、设计合理、特色鲜明。规划思想要超前新颖,规划内容一定要全面,布局合理;例如生态停车场栽植大树,硬化材料采用草坪砖(中央能种植小草),既爱护游客爱车,又提高了绿化率,为了提高绿化率面积;巷道道路不能过宽,严格控制建筑物、建筑模式宜采用作坊与住宅、农家乐与住宅、旅游产品售卖与住宅、住宿与住宅相结合的思路,既便于经营管理,也减轻了安置压力,建筑采用蓝砖青瓦大屋盖两层,尽量保证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由于我县距大、中城较远,景点知名度有限,因此我县农家乐的发展规模不能过大,大力开发体验农家乐,体验园内的传统手工作坊每种有一处即可,既保证了作坊的经济效益,也是降低建筑密度的有效之法;水是万物之灵。规划中有水或小溪,应打井或河道水引到地形高处,让水沿路边流,营造“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境。
三要探索超前运营机制。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多元融资”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政府从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中解脱出来,从体制机制上破解融资、管理、运营难题。对于规划区内涉及到的经营性、娱乐性、开发性项目通过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来完成。要按照“打包招商”的思路,优先考虑开发项目整体招商,特别要在引入优秀客商和具有开发建设经验的专业人才上下功夫,尽快组建开发管理的法人主体,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实施、专业打造、科学管理。要善于借脑、借力、借势,通过坦诚邀请诸如马嵬驿王总等懂经营、懂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优秀客商前来洽谈投资和指导建设,以便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开发理念和成熟的经营模式,确保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