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民俗tuzuminsu

当前位置:互助土族故土园 >> 土族民俗 >> 生产生活场景

生产民俗

发布日期:2016-05-01 来源:互助土族故土园 作者:admin 点击数:125 [复制文章地址] [我要打印]
分享到:

第一节 节气民俗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农业国家,古代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四季轮回,春去秋来,气候更替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古代黄河流域的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也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生产结合得十分密切,从中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管理与收割。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而太阳通过每等分的时间大致相等,因而在公历中,每年各节气的日期基本上变化不大,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在六日、二十一日,下半年在八日、二十三日。在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合称二分二至。春分、秋分时昼夜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昼最短夜最长。

随着土族人从畜牧经济转化为农业经济后,土族先民也接受了二十四节气历法。土族人顺应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转换的自然规律,春末播种,夏季管护,秋尾收割,冬季储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的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的历法形式。在土族地区也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为: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土语把四季分别称之为:

春天   Hawur   哈乌尔

夏天   Ghayar   嘎亚尔

秋天   Namur   纳木尔

冬天   Rgul     茹固勒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特点,土语把二十四节气分别称之为:

立春   Hawur        哈乌尔    

雨水   Huraa szu      呼日阿 苏  

惊蛰   Hurghai digee  呼日盖 德格

春分   Hawur hghua   哈乌尔 呼嘎 

清明   Sangmang     桑芒

谷雨   Taraa huraa    塔日阿 呼日阿

立夏   Ghayar        嘎亚尔 

小满   Taraa keelele    塔日阿 克勒拉

芒种   Tolghui suuraa   托洛盖 苏日阿

夏至   Ghayar bau     嘎亚尔 包

小暑   Mulaa halong   木拉 哈隆

大暑   Shge halong    适格 哈隆

立秋   Namur         纳木尔

处暑   Kuiden bau     奎典 包

白露   Xuudire        秀德热

秋分   Namur hghua    纳木尔 呼嘎

寒露   Kuiden xuudire  奎典 秀德热

霜降   Qighaan xuudire 奇汗 秀德热

立冬   Rgul           茹固勒

小雪   Mulaa qasi      木拉 恰斯

大雪   Shge qasi       适格 恰斯

冬至   Rgul bau        茹固勒 包

小寒   Mulaa kuiden    木拉 奎典

大寒   Shge kuiden     适格 奎典

土族人还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本地农事的规律总结了一些农谚。如:在掌握播种时机时说“二月清明后十天,三月清明前十天”、“立夏不种高山麦”。还有“暑天翻歇地,瘦地变肥地”、“立秋不出头,拔了喂老牛”。对掌握青草的生长规律时说“羊盼清明马盼夏(立夏)”。土族人认为冬至日添岁数,一定要吃一顿油煎饼。还认为冬至日来的第一个客人如果是男的,母羊要下公羔;如果是女的,母羊要下母羔。土族人也用冬至之后“九九”的气候状况和物候特征判断、掌握农业生产,如:“头九热,麦子憋;二九冷,豆儿滚;三九三,水上天;四九四,水钻地;五九六九,净肚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水出河沟;九九尽,收拾打牛棍;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土族人还通过节气物候判断气候年景。如:“惊蛰寒,冷半年”、“惊蛰闻雷,小满发水”、“立冬三场白,来年猪狗吃得肥”、“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冬至晴,百物成”等等。土族人也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到初十每天的天气状况判断一年的年景,每天代表一个种类。说“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 。那一天天气好,预示所代表的种类有好的景象。天气不好,则所代表的物种不太景气。用于植树造林的谚语,如:“清明立夏一月天,植树当令莫拖延”等等。


第二节 耕作民俗

  一、肥料

在传统耕作中,粪是粮食作物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有机肥料。互助土族地区积攒的农家肥料是土杂粪和绿肥,播种之前一定要施农家肥。土族地区运送肥料一般用马车、驴车,在山区则多用驴、马、骡子驮运,即将粪铲进土语叫“袱褡”的口袋里,搭在牲口背上驮到地里并在地里分小堆一行一行摆好。有些地方也先放为大堆,临种前摆为小堆。播种之前,先把送进田间的土杂肥用铁锹均匀撒开,称为“撒粪”。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多用现代化的农机具运送肥料。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互助旱作农业区,还有一种被称之为“伏兰希柔”(野灰)的肥料施于田间。刚开始在新开垦土地时,用锨或犁把草皮翻开,把翻开的草?晒干并垒成长方形和土包形的空心堆子,用柴禾点燃烧作灰烬,撒在地里,用作肥料,对新开垦的肥沃土地的农作物起到催熟的作用。在《土族垦荒歌》中,土族人用“唐德尔格玛”的曲调唱述烧野灰的全过程。可见,烧野灰是土族人从牧业转向农业开始垦荒种地时就已经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多少新开垦的地了。后来,在离村子较远的地里,人们也选一块有黑土的容易燃烧的地方,到秋季下过一两天雨后,地松软了,就用人力或牲畜踏实黏糊糊的地,第二天用铁锹挖成粗大的块状,摆放成排晒干。第二年播种前,把这些土块垒成中空的蒙古包形或长方形,用畜粪做成的粪块点燃烧透,再用榔头打成粉末,撒在地里。作用与草?灰相同。后来,经农科部门化验,野灰只含少量的钾肥成分,对于新开垦的肥沃土地有一定的催熟作用。烧野灰不仅浪费了很多优质的家粪原料,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所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野灰被淘汰了。

 二、耕地

以前,在土族地区开耕犁地时,要选在一个吉日。这个吉日,要么去寺院由活佛或喇嘛卜算,要么由本村的村庄保护神选定。这一天,全家人都穿上他们最好的衣服,到地里去。由一家之主带领,用两头牛拉犁铧,犁一个大大的圆形犁沟,然后在圆圈里犁个十字。牛头要朝向一个经过卜算的能带来幸福和吉祥的特定方向。之后,全家人走进这个圆圈的中心,煨上桑,并给土地神献上一个又大又圆的饼子,还要祭酒磕头,把酒洒向四方。之后,把饼子分成小块,给每一个家人分一块,两头牛也各一块,当场吃。剩下的弄碎,抛到地里。最后,除了犁地的人以外,大家都回家。

互助土族地区的耕具主要是“犁具”,土族语叫“恩加斯 萨哇”。役畜主要有牛、马、骡、驴。犁地前犁具与役畜相连。农民扶犁、执鞭、喝令操作。好的犁手犁出的地,上垡匀称,地面平整,宛如轻浪涟漪的水面。犁后,还要碎土整平保墒,为播种做好准备。碎土用木质榔头,整平保墒用耱子。耱子用畜力牵引,操作时,人立耱上,一手执鞭驱役畜,一手拉套绳左右方向,且于耱上连连作踏足动作,使耱左右晃动,呈破浪状前进,以求均匀碎土,同时也减轻役畜拉力。    

二、播种

土族地区的播种分为撒播和条播。撒播即现将种子用手均匀撒在地里,然后犁翻耱平,下籽量一般为一亩二升半(二十五市斤)。条播即将地犁翻耱平后,再用畜力或手扶拖拉机拉着播种机进行播种,小麦用五行播种,一般下籽量为每亩四十市斤左右;油菜用颗粒化肥与籽种混合拌匀用三行播种,一般下籽量为一市斤左右。

四、田间管理

土族地区的夏季田间管理有各村落、庄堡内部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土族庄堡有自己的传统管理组织,庄堡设“总管”一名,负责全庄堡的宗教、农事、村务和治安事务。组成庄堡的各自然村设“特柔奇”(头目)一名,(若庄堡集中居住,则在各“伊玛格”设“特柔奇”)协助“总管”处理上述事务。“总管”和“特柔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村庄全年的佛事活动;组织庄堡大型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并负责监督实施。

土族庄堡每年正月初二(或初三)村庄保护神祭祀和正月"嘛呢会"以及每月一次的“神佛祈祷经”是庄堡组织的主要宗教活动。这些活动有浓厚的宗教特征,是土族人进行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传承土族文化和村民和睦、村庄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土族庄堡的大型活动主要有转山、祈雨、酬神、驱瘟等。

土族庄堡的村规民约的主要内容为:禁止村民吵嘴打架;禁止村民砍伐树木;禁止牲畜糟蹋庄稼;禁止污染水源;禁止破坏环境;禁止亵渎神灵。倡导村民植树造林;倡导村民完成义务;倡导村民奉献布施等等。

土族地区的田间管理一般为捋燕麦和除杂草。在未使用化学除草剂的时候,农田里燕麦繁盛,因此,在燕麦快成熟时,捋下燕麦穗,一方面清除杂草,另一方面用作饲料。除草是女人的活,但男人也参加。除草工具是铲子和锄子。撒播地里用铲子,她们蹲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顺着庄稼的犁沟除草。条播地里用锄子,她们弯着腰顺着播种机的行间除草。除草时,女人们穿上最好的衣服去地里。她们一边除草,一边唱“嘎达固道”(情歌)或“花儿”。有时还相互对歌,不时引起大家的吼声。妇女们高亢、悠扬、甜蜜的歌声驱散了盛夏的酷热,冲淡了劳作的艰辛,她们用一种非常欢乐的心境进行着每天的劳作。

    五、秋收打碾

   互助土族地区农作物成熟时间大都在农历七八月间,因此,将收割农作物称之为“秋收”。土族人收割农作物主要用镰刀,也用手拔。秋收季节,互助地区雷雨冰雹频繁,因此,当地把秋收也叫“龙口夺食”。人们争分夺秒抢收农作物,以免受雹灾。将收割的小麦,油菜捆成?子后一般排成南北方向的五十个一组的排子,如遇雨水天年,还要挪动一两次,待干透后,拉(驮)运到提前盘好的场院里,摞成高大的摞子,慢慢打碾。收割全部完成后,人们还要美餐一顿,称之为“哈都尔 克迭勒嘎”(卧镰刀)。

    土族人非常重视取?子这个程序,对取?子的人犒劳一番。这是因为一方面驮运?子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要操心好骡马,不使翻车或拖拉驮子,尽力做到颗粒归仓。土族人用车拉运?子与汉族人无异,驮运?子别具特色。驮?子的男人要膀大腰粗,他们腿上套着皮套裤,腰间别着尺余长的用来固定捆绳的被称作“呼吉尔”的一头尖的木棍子。“呼吉尔”上连着绣花白布手巾或羊肚手巾,显得魁梧精神。赶马的年轻媳妇们穿上漂亮的衣服,腰带的“罗藏”上连着花手巾、荷包和铜铃铛,走起路来“仓啷”作响,显得婀娜多姿。她们一趟一趟地赶着马、驴,将漫山遍野的麦?驮到场院里。全部?子取完后,也要美餐一顿,称之为“却格 克迭勒嘎”(卧?子)。

土族地区的场院是在村庄或自家附近的地里将地面整平,或趁墒气未干,或以水泼湿地面,或等待雨后,趁表土湿面不泥泞时,遍撒麦草于其上,用碌碡反复滚压,称之为“盘场”。滚至坚实、平滑,晾干后就成了场院。有些村庄修有专用的场院。

传统打场是用畜力拉着碌碡打场,每碾压两三遍,就要用两齿杈翻一遍,叫“翻场”。一般翻两遍后就“起场”。掠掉长草和大部分草薏后,将剩下的堆积起来迎风扬撒,叫“扬场”。扬场人斜迎着风手操木锨,铲起不多不少的带糠带草的麦粒,在风的作用下,使之分开。扬净的麦粒经晒干,就可以入仓了。脱粒之后的麦草,一般垛成圆形的垛,留做柴烧。全部打碾完成后,还要美餐一顿,称之为“箩奇 克迭勒嘎”(卧碌碡)。

一年收成之后,土族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新粮食磨的面蒸十三个馒头敬献给神佛,土族语叫“希努盘”。用新榨的油在神佛前点佛灯,还要送一点到村庙,供一年点佛灯用。如果用新粮食酿酒,他们也会把第一杯酒敬向天空,把第一碗酒供于神佛前。这体现了土族人所具有的感恩之心,他们用这样一种虔诚、美好的心感谢苍天、神佛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六、农具

车具:固吉布奇(围脖)、特达勒(拉板)、恩格尔恰(车鞍)、图呼木(鞍垫)、努日布奇(搭腰)、呼都尔嘎(车?)。

犁具:恩加斯(犁)、典加(犁轭)、典加 适德(轭齿)、恩加斯 浩勒嘎(犁头)、恩加斯 托勒盖(犁铧)、恩加斯 奇格(犁把)、恩加斯 库德勒(犁牵)、恩加斯 日阿勒(犁辕)、恩加斯 叠勒格(撇绳)、固吉布奇(脖套)、尤延(鞭子)。

场具:罗奇(碌碡)、罗奇 奇格(碌碡脐子)、适德尔格 典加(长轭子)、博加(碌碡拉板)、固日久(木锨)、图吉(扫帚)、恰莫都(杈扬)、适德尔格 散加尔(荆杈)、图固尔(推把)、哈日固勒(连枷)等。

驮具:恩格尔恰(驮鞍)、图呼木(鞍垫)、乌罗(肚带)、斯尼尔(鞍?)等。

小农具:特木尔 固尔久(铁锨)、当布(榔头)、阿若(背篼)、散加尔(粪杈)、欠贝(铲子)、夫达(口袋)、库日(撒种斗)、劳道(长方形斗)、罗固(升子)、郭尔(合)、博奇(簸箕)、赛子(筛子)、哇日玛(秤)、希吉尔(戥子)、拉斯固日(手磨)、梢勒嘎(梢)、托斯 梢勒嘎(油梢)、斯祖 梢勒嘎(水梢)等。

七、畜牧、狩猎

畜牧、狩猎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气候和资源等自然条件。畜牧业是从古代狩猎经济民俗发展而来的较为文明进步的生产方式。狩猎生产的方式并不知是猎杀动物,像是驱赶兽群入栏的围猎方式,为早期的驯服野兽(主要是野马、野牛、野羊、野骆驼)提供了有效地方法。猎物暂时过剩为驯养创造了条件,大规模蓄群的繁殖为人们积累了肉食及皮毛,放牧生产便自然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历史上记载我国古代北方诸部族的畜群,往往都成千上万。牧业经济生产习俗是与发展畜牧业的直接目的有关,那就是“衣其皮,食其肉、饮其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随着商品贸易往来的频繁,驯养的马、骡等,还可用于骑兵作战、长途运输和娱乐活动当中。

土族人由畜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以后,互助土族地区的畜牧业大多为家庭散养的小规模养殖。土族人异常顽固的固守着传统畜牧理念,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饲养一点马、牛、羊,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在夏秋季将牲畜赶到赤列布山脉的大山里,让坐圈的牧民代牧,冬春季在家里圈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土族地区有个别的狩猎者,他们在秋冬季进行捕猎活动。土族人认为,一切猎物都是山神的牲畜,只有在出猎之前煨桑祭祀山神,祈求山神赐予猎物,才能捕获到猎物。因此土族人在打猎时也有一些讲究和禁忌,如狩猎期间不得射杀正在交配的动物、不得捕杀幼小动物和雌性动物、不得大声喧哗等。这些讲究和禁忌对于生态平衡,确保动物正常繁殖,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少珍禽异兽被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捕猎。再加上收缴和管制枪支等,土族人几乎没有狩猎活动了。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 生产生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