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饮食习惯。土族饮食既保留了土族游牧生活的传统,又有农耕生活的特点。可分为六大类。即:固日勒 伊德希(面食)、麻哈 伊德希(肉食)、乌曲固 伊德希(汤食)、恩达斯固(茶类)、穆拉 伊德希(小吃)和库日古固 伊德希(炒菜)。
一、 面食类
土族人从游牧经济转为农耕经济以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土族人的饮食中蕴含着浓厚的农耕文化。土族人敬畏土地,敬重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土族人种田前举行开耕仪式,在地头煨桑之后,架上耕牛,在田里犁出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犁一“十”字,把从家里拿来的新馍献在十字中心,磕头祈祷,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五谷丰登,祷求大地母亲给予丰厚的食物。
土族人敬重食物,爱惜食物。土族人吃馍馍时一定掰开之后双手捧着吃,从不拿上囫囵馍馍下口就咬,土族人讲:要是拿上囫囵馍馍下口就咬,老天爷也会怕得颤三颤。要是不小心馍馍渣子掉在地上,就会马上拾起来,吹一吹放在嘴里;将掉在桌子上的馍馍渣子,用手指蘸着唾沫粘起来放在嘴里。土族人吃饭时候也一定端着饭碗吃饭,不会把饭碗放在桌子上捞着吃。土族人把已经不能吃的馍馍只喂给牛羊,从不喂猪。因为在土族人的心目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游牧情结。因为在游牧经济时代里,牛羊是土族人的衣食父母,土族人敬重牛羊的心理保持至今。
土族面食以馍和饭为主。
馍分为烤馍、蒸馍、炸馍和煎馍。
烤馍主要是沓呼尔,
锟锅馍、砖包城(小麦面和青稞面混合做成),干粮(青稞面圆饼),锅盔、萨日锅盔(加厚圆饼)、三角子锅盔(麦面三角饼)、托斯锅盔(和有清油的三角形饼),锅塌子(青稞面,不翻动,一面焦黄清脆,一面软若面包),多若勒 适德玛(曲连子),盔子 适德玛(小圆饼),纳 适德玛(芽面馍馍)。
蒸馍主要是拉格希玛(花卷),曼土族月饼 特(馒头)、学美(包子)、玛特日(青稞面油花),月饼、油将(也叫“油扬”形似馒头,其内包有和有清油的面粉,外白里黄、月饼,其上做面花)。
炸馍主要是博尔索格(牛肋巴)、盘索尔(盘馓)、欠果尔、馓子、油邦子(油饼)等。
煎馍主要是希加日阿布(白煎饼)、托斯 希加日阿布(油煎饼)有纯白面做的,有白面加鸡蛋做的,还有白面和洋芋合上煎的、康希(超薄油煎饼,用于丧事或上坟)、韭邦(韭菜合子)、托斯 适德玛(发酵面做的较厚的油饼)饭食分为希洛(面片)、巴洛(面条)、什都尔 巴洛(长面)、赛迪(带菜的面食)、布达(搅团)、格达尔(杂面面条)、其子(菱形面)、凉面、劳希 苏勒(老鼠尾巴)、秀 克俩(鸟舌头)、热温子(一种较宽的长面条,要趁热吃)等。
二、肉食类
土族作为曾经的游牧民族,一直保持着肉食习惯。土族人在希努萨日节(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时,一定要煮大盘的手扒肉招待。在分房另坐新砌炉灶时,在新锅中第一次也一定要煮肉吃。 这些习俗都是土族曾经的饮食文化痕迹。土族的肉食文化,表现了土族重营养、重礼仪的淳朴心理。在品尝肉食品时能感受到土族灼热的情怀和待客礼仪,并从中品味到土族独特的饮食习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土族肉食主要有普格里 呼努(全羊)和其纳散 麻哈(手扒肉)以及羊系列和猪系列。土族人所食肉类,猪肉占的比重大。肉食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有益。
土族普格里 呼努(全羊)分为烤全羊和煮全羊。
烤全羊的方法是,把宰好的带头、蹄、尾的整羊用特备的装置吊好,再将各种调味品放入预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内,在表皮上涂一层食用油,然后装入特制的烤炉中烤制。大约烘烤三个多小时,便是一只外皮酥香、味美肉嫩的烤全羊。煮全羊就是把羊体按份子部位肢解为前胸、后腰和四肢,在大锅内煮熟,又把这六个部位还原为一个整羊,盛在大方盘内端到主席前,把最尊贵的带尾巴后腰肉敬给首席后,就用刀分割而食。
手扒肉是土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手扒肉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宰杀后,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去蹄,洗净,卸成若干块,把带骨羊肉放入白水锅中加盐煮熟。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人们用刀割着吃。手把肉是土族传统的佳肴,不仅是平常的肉食,也是款待客人的肉食品之一。“手扒肉”顾名思义就是不用筷子,用手抓食。手扒肉鲜嫩可口,易于消化。
羊系列:
肉:开锅肉、羊胸叉、脊柱肉、腿肉、羊尾巴、肚腺皮、羊排、羊脖子、烤羊肉、腱子肉、大杂骨。
下水:心、肝、肾、肺、面肠、血肠、肉肠、羊筏子、羊头、羊舌头、羊肚子、羊蹄子、加日东(把羊小肠缠在割成长条的羊肚上)。
羊系列:羊系列中“羊筏子”最具民族特色,其做法是先将整块漫肚油取下摊开,将瘦肉剁碎成饺子馅儿状,平摊在漫肚油上卷起来,外面用小肠缠裹,煮熟后切段食用,肥瘦相间,味美可口)、血肠原料:羊小肠,将盐、葱末、少量的水和面粉放入羊血中,调成血浆。羊肠清洗三至四遍,洗净后,将血浆灌入羊肠,边灌边用手搓匀,上锅煮熟,蘸着蒜泥等趁热食用。
猪系列:
肉:猪胸叉、猪排、猪腿、肚囊肉、猪脖子肉、手抓肉、白水肉、猪尾巴。
下水: 心、肝、肾、肺、面肠、血肠、肉肠、肥肠、猪肚、猪头、猪舌头、猪蹄、猪耳朵。
猪系列当中,土族人特别重视以下三种吃食。一是面肠,猪宰了以后,将大肠清洗干净,将豆面或青稞面、麦面炒熟拌上大油,少量的水和各种调料,装进肠子,煮熟后切片或切段食用。
二是油肠,做法是将猪油和生面拌好后加上花椒、姜粉、葱花,装进清洗好的猪大肠里,煮熟即可食用;因为水分较少,这种油肠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三是血肠,就是将猪的小肠、大肠清洗干净,将猪宰时的血接好,然后在血里切上肺、脾及其他肉,加上较多的葱沫和一定数量的调料,装进肠内,煮熟后切段食用。
三、 汤类
土族汤类有玛哈夸、恩固玛和加日玛。
玛哈夸(肉汤)包括呼努夸(羊肉汤)、阿斯夸(牛肉汤)、特候夸(鸡肉汤)。玛哈夸具有提神补气、恢复体力、解渴充饥的作用
恩固玛(拌汤)包括察汗 恩固玛(麦面拌汤)、斯白 恩固玛(青稞面拌汤)、图都尔嗄 恩固玛(稀饭)、普加格 恩固玛(豆面拌汤)、旭日 恩固玛(珍珠拌汤,把麦面调和,搓成小颗粒)、斯哈 恩固玛(荞麦拌汤)、阿穆 恩固玛(小黄米稀饭)、伊木 恩固玛(燕麦拌汤)。恩固玛易消化,最适合老年人食用。
加日玛(麦仁)包括羊肉麦仁、猪头麦仁、猪蹄麦仁。加日玛富含营养,适合坐月子和哺乳期的女人食用。
四、茶类
土族视茶为饮食之上品,土族对神佛献供、祈祷或招待亲朋,称之为“恰哇日”(端茶),可以看出茶在土族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土族人一日三餐不能没有茶;有客来访,主人一定要熬茶相待,若客人光临家中而不端茶,被视为最不礼貌的事情;到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一定要带上一块或几块砖茶,茶被认为是最上等的礼物之一。
土族茶类有哈日阿恰(清茶)、松迪恰(奶茶)、察汗托斯恰(酥油茶)、面萨(面茶)、伊日阿(麦茶)。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土族人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熬清茶时在茶壶、茶罐或锅内倒入清水,然后放入茶叶,再放入少许食盐、姜粉、花椒,煮沸即可饮用。茶有助于消化,还能提神。煮奶茶是在已经熬成的清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黑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经熬制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酥油、白糖即成。这种茶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的较多,民间一般不多饮用。“面萨”的熬制方法较为复杂,即先将青稞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清茶澄清倒入后煮沸搅动即可,面茶既当茶又可当饭,是土族人冬季食用的茶食。 “伊日阿”的做法是将青稞或小麦炒黄,粗粗粉碎,加上熟羊油添水熬成,加进姜粉、花椒面和食盐等调味品。“伊日阿”性热,宜于冷天饮用,特别适用于做月子的妇女和胃寒体弱者饮用。
土族在饮茶时有很多讲究:倒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口认为不吉利;倒茶时,壶嘴或勺头要顺手倒,不能背手倒。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添至八分即可;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添茶时要用双手添,接的人也要双手接;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首先向苍天、神佛、帝王用无名指弹敬之后才饮用等等。
四、 小吃类
土族小吃有:哈勒海(萱麻)包括察汗 哈勒海(素煎饼萱麻)、托斯哈勒海(油煎饼萱麻)、托斯 塔勒哈(酥油炒面)、哈流、芬登(饺子)迪日格玛(面大豆)、希格(蒸熟的青稞穗)、叶伊(麦粒、麻籽混合炒熟)、曲日阿(曲拉)、塔日格(酸奶)、乌日格(初乳酸奶)、乌日缅(奶皮子)、曲布(甜醅儿)、凉粉、酿皮、青稞饼、?萨约(?洋芋)、烤萨约(烤洋芋)、煮蚕豆角、炸蚕豆、熬饭等。
哈勒海(荨麻)是一种野生植物,这种植物有毒有刺。荨麻在其它地方割来喂牲口,而土族人却把荨麻当成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放在了餐桌上。哈力海的制作方法是,先把荨麻从山里割上来,晒干后用石器捣碎揉细,下到锅里煮一煮做成较粘稠的青稞面拌汤。然后做很薄的油煎饼,把荨麻拌汤舀在油煎饼上摊开,浇一点加盐的稀蒜泥,最后卷起来切成两半即可享用。哈勒海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且可防治痢疾肠炎,吃了还想吃,永远都吃不腻。哈勒海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蛇是没有毒的,饱受着人的肆虐。人们上山砍柴时从不带绳子,柴砍好以后,随手抓条蛇来一把捋死,当成绳子捆柴。天长日久,蛇实在忍受不了,就向神仙告状。神仙很是怜悯,就给了蛇一样防身之物??给它的舌头上抹了一些毒液。谁知这一下蛇变得凶恶无比,逢人用舌头一舔,人就立马死了。人受不住了,也去找神仙告状。神仙也很怜悯,就把蛇叫来,让它张开嘴巴,用两根指头揪住它的舌头猛地一挤,挤出一滴毒汁,顺手抹在了旁边的草叶上。从此以后,蛇一般咬不死人了,但人还是很害怕它,不再伤害它了。但是被神仙抹上毒汁的那种草也会咬人了,这就是萱麻。
哈流的做法是在罐中放少许水加入清油、盐、调料,上面撒满面粉后穿些小孔通于水中,文火烧开?熟。食用时翻动拌匀,加上葱花等作料,吃起来清香可口,油而不腻。
希格(?青稞,蒸熟的青稞穗):把半青不黄尚未变老的青稞或小麦穗头揪下挽成小把,放到锅里煮熟,手工脱粒,簸去杂物,这是“希格”。之后,用手磨磨成寸丝状,装进碗里,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葱、香菜、盐等,即成为新鲜可口的小吃,叫“麦索尔”。“麦索尔”的另外一种吃法是喝麦索儿拌汤,味道也十分鲜美。原为青黄不接时度荒的食品,后形成为尝鲜的风味小吃。
塔日阿格(酸奶)是高原上的冷饮食品,也是土族群众的喜爱食品。它色白似雪糕、质洁如凝脂、味鲜像荔枝,不仅玉肌冰心,而且乳香扑鼻,入口生津,酸得爽快。
曲布(甜醅儿):青海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甜醅,是青海各族群众喜欢的一种传统风味甜食,具有清凉、甘甜的特点。入口软绵可口、清爽自然,散发出阵阵酒的醇香,食罢则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般,令人回味无穷。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甜醅的创制,同河湟谷地土、汉、藏族人民酿造酿酩馏酒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它与酩馏酒同源异流。酿造酩馏酒入缸前的程序和甜醅的酿制基本一致,只是酒曲配制不同而已。甜醅多用青稞作原料,加工制作简便。方法是把青稞浸潮碾去外皮,用清水洗去杂质麸皮,入锅煮熟,直到青稞表层裂口开缝,即沥出冷却,将酒曲碾成粉,调撒均匀,装到坛罐陶器中密封,覆盖保温物保持恒温,发酵数天后,便可开启食用了。甜醅具有极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夏天吃可以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健脾暖胃,补中益气,催发食欲。
互助酿皮与别的地方的酿皮不一样,油糊、红辣、酸香出头。金黄透亮的酿皮滑嫩爽口,油红晶亮的调料酸辣醇香,即可作主食充饥,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六、炒菜类
土族炒菜主要有土豆烧牛肉、炖(炒)土鸡、炒羊肉块、炒猪肉块、白水猪肉、萝卜羊肉、猪肉粉条、韭菜炒鸡蛋、酸菜炒粉条、炒土豆块(片、丝)等。
七、 干果类
炒大豆、赤列布牛肉干、炒豌豆、炒玛麦、坚格让(杏仁) 托斯萨约(薯条)、霍森 乌日缅(奶酪)、瓜子、枣 、花生、 糖果、糖萝卜干等
另外,土族人也腌制酸菜、制作酱水。